宏观动态Dynamic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篇)

日期:2018-03-01 可为洞见


横向比较,这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日本已经徘徊了20多年,美国不得不以逆全球化自保,一些国家战乱、内乱不断,贫富差距扩大,民粹主义抬头。与我们最具可比性而又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印度,IMF数据显示,1986年,中国的人均GDP是282美元,印度为324美元。30年后的2016年,中国人均GDP增长到8113美元,而印度只有1723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7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高度自信。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必须认真应对
早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前瞻性地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时,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认真应对以下各种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一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诸多矛盾。我国改革开放,首先需要补上初级工业化这门课,这是迈向现代化进程绕不开的历史阶段。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我们打开国门,引进西方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低端产业,利用廉价的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通过要素驱动、规模扩张、引进模仿来实现追赶战略。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既有的发展方式遭遇的问





 

题也在持续积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呈明显的滞后性,很多问题“潜伏”了下来。改革开放38年,我们的GDP已经翻了204倍,而变革滞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进步。解决由此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是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潜在问题显现化的集中爆发期。象前段时期那样,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的规模投入来驱动发展,随着经济体量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我国乃至世界的资源拥有量均已承受不起。建立在满足温饱需求、饥不择食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经严重危害生存质量甚至伤及子孙。以少数人先富、“有水快流”式思维作为长期的发展指导思想,难免造成区域失衡、城乡失衡、贫富失衡,其结果是经济的体系结构必须重组。我国改革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差距显著缩小,西方国家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持续减弱,引进模仿、学习模仿、集成模仿的开放模式已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从贫困到小康的根本性改革,正在向更高级的小康迈进,超过2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强势崛起,每年还以2000多万人的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大地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需求革命,而供给端仍以中低端产能为主的供给局面已严重滞后,推进供给革命,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新均衡是在必行。

其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国情。从总体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仅仅是初级阶段中的新起点新阶段,而并非超越初级阶段的新阶段。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生产力相对过去十分落后的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相对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劳动生产率水平、创新能力和质量等仍有很大追赶空间,人均收入、人民生活水平等仍有很大差距,农业就业比重、农村人口比重等仍然很高。从物质与非物质生产力比较看,我国物质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基本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各类服务(包括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生产力及供给能力,仍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日益增长的巨大数量和质量需求。从不同的生产力角度看,工业生产力出现了供大于求,但科技生产力还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的巨大需求,文化生产力还不能满足人民个性化的需求,教育生产力还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需求,国防生产力还不能保证满足国家安全的硬需求。以此种种都表明,我国并未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我国的最大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