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Dynamic

聚焦硬任务 激发新活力(一)

日期:2019-03-22 可为洞见


元月三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最近,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之进行了专业性解读,现将有关内容综合辑要如下。

一、聚焦五大硬任务谋篇布局
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三农”领域面临许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文件,列出清单,强化政策举措,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1、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硬任务,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要集中力量瞄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目前“三区三州”还有贫困人口172万,“三区三州”外的深度贫困县还有贫困人口467万,这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我们要瞄准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目前“两不愁”方面,不愁吃不愁穿总体解决比较好,但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



 
“三保障”方面,保障基本医疗进展较好,但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领域,边远贫困地区依然存在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住房方面,还有部分农村贫困人口住在危房中。针对这些问题,各级各地要主动对标,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限期解决。要进一步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升脱贫攻坚的水平和质量。产业扶贫要夯实产业基础,确保群众能稳定的增收致富;异地搬迁扶贫要做实配套产业,确保就业同步跟进,为后续脱贫提供强有力的就业支撑。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的返贫,做好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2、抓好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抓好粮食生产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务必毫不放松。要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粮食产量保持稳定,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由增长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油工程,推动“五优联动”,引导农民和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满足人民基本生活向优质化、多样化转变的消费需求。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破解高产和优质之间的矛盾,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推动生物农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的自主创新,继续组织实施水稻、小麦…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保障农民种田效益。

3、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加强产业横向拓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农民成为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真正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当地,要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要通过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链大数据建设,让土特产走出深山,走向广阔城市和国际市场。要充分发掘农村服务业发展潜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农村特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充分释放农村服务产业潜力。同时,要引导、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开展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助益农民增收致富。

4、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成令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要切实抓好已经启动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力实施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确保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阶级性明显改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农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支撑农村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典型示范转向面上推开,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各地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

5、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民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也是农民反应强烈的痛点,是农村人口和资本不断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补齐短板,改善农村民生。要通过补齐短板,切实为农民修好进村公路,搭好创业就业平台、做好现代科技服务,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用电、住房、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