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Dynamic

互联网产业投资热的思考

日期:2018-02-28 可为洞见


一、“热”度因何而起
近几年互联网产业投资热度日益高涨,从项目找投资到投资找项目;从一位投资人在多个项目中进行选择到三、五位投资人追逐一个项目;从单个项目的投入资金量数十万元到一个项目投资上亿元,水涨船高,几乎达到“井喷”的程度。本世纪初,一个互联网产业项目投入三五百万,已经称得上高额投资;但到2014、2015年上亿美元的投资已经不新鲜了。

从实践看,“热”度大体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有利可图的产业项目太少,迫使投资者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二是互联网经济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再造能力备受推崇,加上近年来互联网产业领域一些成功企业的诱导效应,使得投资者对这类项目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三是盲目跟风,许多投资者追风赶浪,推动互联网企业估值跟风追涨,甚至造成泡沫。如微微拼车,2014年12月得到400万元的第一笔投资,估值8000万元,2015年得到750万元的第二笔投资,估值1.5亿元,随着更多投资人涌入,估值又升到3亿元、5亿元、8亿元,直至10亿元。反过来,高估值又吸引更多投资者追捧,吸引更多投资,雪球越滚越大。





 

二、投资热的双重后果
资本的高度关注,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产业来说,首先是有好处的。从种子、天使、VC、PE再到并购基金,他们对一家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孵化、培育、发展、成熟都有强烈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资本的追捧过程中,一批真正改变人们生活、真正创造价值的新企业成长起来。美团、滴滴、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是在这一轮资本追捧中起来的。

投资过热还有另外一面,过多的资金和创业者涌入同一行业,无序发展与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其结果,缺乏原创性的跟风项目随风而起,大批商业模式未能经受住市场竞争考验的企业纷纷倒闭。有人统计,近年来,O2O领域90%的投资都失败了。洗车养车行业中的续e洗车、赶集易洗车、云洗车、功夫洗车等上门服务项目纷纷倒闭,倒闭潮也蔓延到养车领域,甚至连估值曾高达6亿美元的博湃养车,也在今年4月宣布倒闭。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冷静地看,互联网行业近些年的投资井喷,是新常态下新产业逆势成长的一种阶段性趋势。在传统产业去产能、投资机会有限的情况下,这方面投资稍热,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这种热度是靠什么支撑的,这里有三点值得思考:

首先,投资逻辑的重新定义。传统产业的投资看重的是当下,产品是核心;互联网投资者看重的是未来,核心是用户,是用户带来的潜在效益。与传统产业基于净利润的估值模式不同,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往往基于流量、用户数、营业额等指标,靠大数据说话,但这种未经沉淀、筛选分析的大数据,其可靠性难以确定。其间,用户规模固然不可忽视,但用户的质量粘度、潜力都得标榜,否则,市场前景可能就是海市蜃楼。尽管互联网产业投资不能完全使用传统产业的投资逻辑,但对核心竞争力的坚守是不能改变的。项目本身的造血功能绝不能忽略,那些缺乏创造性、本身没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全靠投资者输血,肯定难以为继。

其次,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产业本质上是将互联网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融入经济社会相关领域,从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或者打造出新的业态,其间,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必须解决好如何盈利的问题。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例,“互联网+”是一种融合,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存储销售、物流配送、经营管理等一个或多个环节,为传统产业的价值提供资源整合、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尽管互联网产业投资者前期有可能不赚钱,但具备明确的盈利哦是,都是绕不开的老原则。

再次,专业性仍然是生存之道。无论是互联网投资还是传统投资,要赚钱无非两条路:要么做大增量,弥补供给空白;要么盘活存量,提升供给效率。无论是哪一条路,没有专业技术做保障,没有专业人才为依托,都很难找出行业的弱点、盲点、空白点,更不可能填补空白、扫清盲点,把弱点变强。在“互联网+”的今天,如何在这个“+”上做好延伸、拓展、融合的文章,更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加法”实现“乘法效应”。